首页 >> 生活

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集

2023年04月12日 04:12:08 生活 11 作者:飞鱼心语

大家好,关于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的东华寺禅修日记(一)——体验晨钟暮鼓的生活

文|花雨满天

                                                                        缘    起

         2012年,当时我还在北京。

          有一天,好友兰西给我传了一个视频,说是有个功法对身体好,我打开一看,是一位叫万行法师在讲授这个功法的具体步骤。我对着视频练了两三次,觉得有点累,就放弃了。

          后来,我家先生又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几本万行上师的几本书,《降伏其心》、《善用其心》《其心无住》,还有《闭关纪实》。他看得很入迷。我也跟着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从中了解到上师是在先后闭关七年之后,了悟到生命真相。出关后,致力于重建东华寺。我的内心对上师非常地钦佩。

         2015年,我们一家已经从京城搬家到了广州,成为了新广州人。这年春节,我们从先生的湖南老家回广州,专门绕路来到了东华禅寺。

         当时的东华寺门前,还没有完全建好。在会议室,我们一家三口有幸第一次看到万行上师。上师具大修行人的风度,气宇不凡,声音非常浑厚。很温和地坐在那里,与信众话着家常。我们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耐心解答。记得我当时对上师说,我练过动功,可是练后觉得有些累。他当时回答说,你如果是练上七天,也许感觉没那么累了。

         再后来,我也没有象上师建议的那样练上七天试一试。时光流逝,转眼又是两年多过去了。

        2017年的初夏,我又重新拿到已经被先生看了数遍,连封皮都已经掉了的《降伏其心》,这一次,却一下子看进去了。觉得上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字字珠玑,几乎没有废话。

        有人说,当徒弟准备好了,师父就来了。我通过网络报名了东华禅寺9月份的第34届禅修班。据说在上千的报名的人群中,禅修班才会挑选50人。报名后,我一直在忐忑中等待着回音。当有一天接到东华寺禅修班石老师的电话时,我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好了。简短交流了几句之后,她说,那你来吧。

           于是,怀着激动又喜悦的心情,我于2017年的9月来到了位于广东翁源县的东华禅寺。

             这个我心里向往已久的地方。

                                  东华寺禅修日记——

                                                      首日体验晨钟暮鼓

01

自在堂,位于东华禅寺地势最高处。我们的禅修班将全程在这里进行。

我们这一期的50位女众全部都住在自在堂旁边,黄色的宿舍小楼里。房间干净整洁,一个屋子住三人,床虽不大,但一个人也够用,关键是还给每一个床位配备了蚊帐。

我们每人收到了一套寺院发送的棉麻质地的禅修服,还有万行上师送的一个礼品盒。9月份的广东天气还是比较炎热,我们还每人收到折扇一把。真的是太贴心了!

我的另外两位同屋室友,一位是来自湖南的毛毛,据她说,十一年前,她刚刚结识万行上师时,师父还住在一排土房子里。乐于奉献的她已经在东华寺做了两个月的义工工作了。另外一位是来自山东烟台的小雨,她两年前参加过东华寺一年一度的夏令营,也是经常到东华寺来的。与她们相比,我就是新学生了,因为除了读过上师的几本书,见过上师一面。我可以说,对东华寺没有什么太多了解。或者说,依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对寺庙及出家人的生活也所知甚少。

我们这一期禅修班的维那师,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班主任的是GR法师,当值师是法师XD法师。

02

早上四点钟的打板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四点半,黑乎乎的天空还有点点星光在闪耀。我们的维那师带着我们一行五十人,从自在堂出发了。一路上,耳边从远处传来的阵阵悠扬的钟声,维那师对我说,听,这就是传说中晨钟暮鼓的生活!

我们先去大雄宝殿上早课,体验了一下寺院的出家人生活状态。在随着众位法师念诵经咒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非常庄严神圣的感觉。东华禅寺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我见过的所有寺庙里相貌最为殊胜的佛像。后来,维那师告诉我们,这三尊佛像是万行上师亲自设计并修改了数次。可以说,寺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上师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

上完一个小时的早课,朝晖初现,天已经是朦朦亮了。我们一起到家风广场集体做动功。这套由万行上师传授的动功,可以强身健体,打通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目前已经被国家批准为第五套广播体操啦。

做过动功,6点半是寺庙吃早斋的时间。我们与众位出家法师及同修信众一起唱诵供佛,祈祷,祝福,回向。带着对种菜人,做菜人还有万行上师满满地感恩之情,我吃完了在东华寺的第一次早饭。

03

上午,我们的维那师GR法师带我们一行五十人游览了整个寺庙。一路走,一路给我们讲每一座建筑背后发生过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游览三圣洞时,GR法师指着三圣洞旁边的而立楼说,这是上师建造的寺庙里的第一座房子,当年他才三十岁,就发心重建东华寺。但是当时上师才有两万块钱,就把施工队给叫过来开工了,工人还担心地问他有没有钱。上师就连夜下山出去找朋友化缘,最终把而立楼盖了起来。

GR法师做过上师的侍者,也亲身参与了东华禅寺的建设过程。有一次,上师对他说,其实,重建寺庙是众生的需要,而他,只需要一个山洞就可以了。

三圣洞,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智药禅师在这里闭关,并且因为这里的山势比较象当时天竺的灵鹫山,所以智药禅师在这里建寺名为灵鹫寺。后来唐朝年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在此洞闭关,然后在此弘扬禅法,并改灵鹫寺名为东华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尽千年沧桑之后,所有寺院的建筑都成为了一个个传说。

万行上师在1997年在此闭关。出关之后在发心重建东华寺,重振东华禅风。

从无到有,十多年过去了,从两万元的而立楼到现在耗资四亿多的东华禅寺。有谁想过万行上师付出了多少努力,心力与精力呢?可以,东华禅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上师半生的心血。叫人如何不感动,感恩他这一份为大众谋福祉的大愿大行呢?

04

在了尘阁,GR法师很用心地为我们34届禅修班抽了两个签。第一签云“日如流水月如梭,等闲光阴易消磨,年华富盛创成就,休等头白泪滂沱。”第二签道“天道神机莫枉疑,遇事再三多思维,好乘东风浩荡力,直飞青空腾云飞。”一因一果,天道自现。

晚上,万行上师及寺院里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与我们五十人举行了见面会。

上师听完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介绍后,说了一句:“我看你们这一期的学员特别亲切啊。”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上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也许,我们真的不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在生生世世的追求真理的路上,都一直在同行。只是,四处红尘中流转,今生再次重逢了。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有些湿润。

晚上回到自在堂,我们五十人全部上交了手机。义工老师们细心地把每个房间的三部手机,装订在一个信封里。于是,我们告别了这个纷繁的信息世界。

一段崭新的内在心灵之旅,开始了。

禅修----意外打开新世界

前几天我在云南大理鸡足山参加了一个禅修营,前后将近十天时间,算是人生很难忘的经历之一。

一个人做一件事,是需要机缘的。禅修于我而言就是如此。几个月前我还不知道禅修为何物,某天在音频课程中听一位老师谈到禅修,他列举了很多名人禅修爱好者,其中有马斯克(就是那位钢铁侠原型)。当时那个吃惊啊,一个搞火箭的人在禅修,什么情况?嗯,我应该了解下。随后我买了这位老师推荐的宗萨仁波切的书《人间是剧场》。佛法讲得很精彩,也谈到禅修,但当时也就是想了解一下。恰巧这时候有个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参加禅修夏令营,正想体验的我立刻答应。网上报名、收到录取通知、确认行程,就真的去了。现在想来冥冥之中有被什么力量牵引着。

我们参加禅修的这座寺庙就在鸡足山山脚处,规模很大,是女众部佛学院。报道的时候统一发放了营服胸牌经书笔记本等很多物品。营员大概有六十多人。每天的具体日程安排如图。

禅修开始的头一天晚上手机就被收缴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真正的进入寺庙生活。一开始大家都不适应,真挺苦的。每天五点不到就起床,自己烧开水,动不动还停水。睡的床也是硬到不行,除了休息的时候,平时要求止语。还要帮寺庙厨房洗碗洗菜巡堂。一整天都很忙,洗衣服都只能占用午休时间。山里边气温低,又连下了几天大雨,好多人一下就病倒了,各种拉肚子发烧。后面由于要跟着法师们一起早课,四点就起床,晚上又睡的不好,我完全是靠意志力撑下来的。时间再长点估计就熬不住了(捂脸)。

说完了苦,来说说乐。作为对寺庙生活和禅修很陌生的我来说,第一次禅修经历堪称完美。

禅修都是在晚上,我们是在大雄宝殿大殿里面进行禅修的。我第一次进大殿的时候就被整个环境震慑住。顶高几十米,很恢宏,金光灿灿的三尊大佛就在高处垂眼凝视着我们。供桌上插满百合,整个殿里花香四溢。地面和禅修垫都是深色的,垫子上绣着莲花,间隔整齐的摆放着。丝制圆筒经幡就悬挂在头顶上,灯火通明的时候闪闪发亮。我坐在边上,紧挨着药师佛前面的供桌。仰头能看到庄严的佛、金闪闪的大殿顶和硕大的莲花灯。带我们禅修的法师是位很年轻的和尚,从他进殿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贫,跟整个大殿里的环境形成了奇特的反差。他教我们盘腿,观呼吸。并且一直在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一直在笑,一直在笑。反应超级快,自信而又老练,充满个人魅力。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出家人的想象。贫到最后半小时,他要求大家把腿盘好,进入禅修状态。大殿的灯被关上,只燃着几支蜡烛,烛光闪烁,几十人没有一点声响。法师脱了鞋子,轻轻走动看大家的姿势是否正确。我静静的感受着这一切,犹如在梦中,实在太美妙(由于没有手机,所以没有拍到照片)。

印象深刻的还有传灯法会和行脚鸡足山。这是最后两天的日程,当时学习得已经差不多,也发还了手机。点灯的那天晚上天气很好,跟着法师们在大殿念完经以后,就在大殿门口点燃了灯,一朵莲花的形状,非常美。所有人都在疯狂拍照,法师们也被拖来一起拍,感动开心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禅修最后一天,是爬山,从山脚爬到金顶。这也是一种修炼啊,看着缆车在头上来来回回,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往上走。爬到中途的时候还下起大雨,鞋子全湿了,披上雨衣继续爬。顺带介绍一下,鸡足山上有几个重要景点是必须要去的。一个是祝圣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迦叶尊者道场。位置在半山腰,后由虚云老和尚主持扩建并在此修行。里面有很多图片照片介绍,是座很大的寺庙群。

还有一处是快到金顶的华首门,非常险峻,而且我们去的那天下雨有雾,所以一直仙雾缭绕。相传这里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地方,绝壁上有一块凹进去酷似一道门,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门”。至于金顶寺,我觉得一观即可。由于海拔高,金顶上温度很低,还多多少少有点高反,所以没有做过多停留,就坐缆车下山了。

来给我们讲课的法师们也让人惊喜。因为佛门弟子是必须要持续不断精进的,所以到后期有所成的法师们其实都是知识分子。通佛法,明世理,思辨能力很强。讲课讲得飞沙走石,非常之精彩,获益良多。

每天早晚课是念经,分别是法华经和金刚经,法师们念一遍金刚经只要十分钟,我们要半个多小时,有些字还念错了。这个念经我要说说感受。以前我听到谁说念经,心里总是呵呵一声。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明其义,那念经的意义何在?直到这次,法师要求所有人一天内背下心经,我是第一次读,照着念都念不顺,涵义更是不明白,只能生生的记住。说来也怪,这个经念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其中有些话越念越体味到经典,而且真的能让人心绪平静。后面几天禅修的时候我就一直在默诵心经,隐隐有种欢喜的情绪涌上来,连腿麻都忘记了。声明一下,我不是说经可以永远不明其义的念下去,当然是要深入经教确认佛法的,不能只靠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否则就变成盲修瞎炼了。再补充一句,念经以后会想着要抄经,以前看《甄嬛传》的时候皇后经常要嫔妃们抄经,我不理解,觉得宫里的女人实在是太闲了。原来如此。

对了再说说寺庙里面的饮食。先说结论----很好吃。寺庙里吃饭都很准点,餐前餐毕都要诵经。然后会有巡堂的营员们顺着添菜添饭,不能说话,只能比手势,吃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剩下菜饭,吃完要把碗放在指定的位置上。菜很好吃,有些菜看着像肉,不知道是什么做的,色香味俱全。在寺庙里待了那么些天,一点都没有想要吃荤。就是天天早餐都是粥和馒头让我好心累,来顿面条就完美了哈哈。

这次禅修让我收获很多,有被打开眼界,以前只会从哲理的角度来理解佛法。其实佛法注重内观,推崇的是一整套生活方式,需要全身心浸泡在其中才能体会。我会把打坐和诵经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收敛心神,观照自身。把自我抽离出来,以客体角度观察事物。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这次禅修教会我从一个新维度来看待世界。

非常感恩。

禅意茶道人物意境图片欣赏(2)

禅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3.尊人贵生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5.无几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禅与茶道的历史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 种植 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 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4]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与茶道的关系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 传说 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着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 留学 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

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集、寺院生活禅修图片欣赏大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海象百科知识网每天更新各类百科知识问答,海象百科提供精准知识问答,行业知识问答,各种百科小知识解答,以及生活常识问答。学知识,必须海象百科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