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小农生活图片大全「小农村图片」

2023年03月31日 23:32:12 生活 26 作者:轻抚紫风

很多朋友对于小农生活图片大全和小农村图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农主义是什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改革在制度框架上接近于完成,从此在制度上告别国家小农主义。

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国家小农主义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甚至有些方面还是主流。

小农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自给自足,但事实上,这种自给在生活上以及在内心深处都是不能自足的。小农(这可不等同于当下中国农民)也希望自己穿上绫罗绸缎,吃上山珍海味,睡上地主老爷的"席梦思",只是放不下手中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信心走出家门,还要时刻担心明年甚至明天怎样生活。因此,有了一点粮食也要省吃俭用,不敢轻易拿到市场上换别的东西。心态上的不自足还表现为嫉妒心强,总觉得富人没一个好东西,处处是敌人。小农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在经济落后政治制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弱势群体的虚弱的处处防守的心态。

国家小农主义在漫长的传统社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自大,其实见了"夷技"内心还是很虚弱的。过去主要表现为经济上"舢板不得入海",政治上"祖宗之法不可变",二十世纪后半期表现为气昂昂的"自力更生"。传统社会的小农主义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说,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而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国家小农主义则未必有它的必然性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想就历史问题做出假设和评判,本文所要关心的,是当下的中国,一些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的国家小农主义。

今天,国家小农主义一方面表现为目光短浅。正宗的小农主义最念念不忘的是粮食问题。上升到国家级小农主义,过去要求不仅整个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各个地区也要解决粮食问题,于是就有过围湖造田,伐木造田,毁草造田等。今天仍然念念不忘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念念不忘粮食问题可是个大问题。仿佛如果中国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中国人就没饭吃了。可是他们忘了,有些国家根本就不生产粮食,他们怎么活了?他们照样活下来,有的比我们活的还好,他们靠的是市场交易,拿东西换来粮食。有人还会想,如果别人你都不给我们换粮食怎么办?其实,这怎么可能呢?粮食产多的国家想往外卖还卖不出去呢。再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混到了什么人都不与来往的地步,那恐怕也要反思自己了,反思自己是不是失去了正常的理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市场正在形成的今天,每一个地方不应当考虑小而全的小农经济,而是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产品瞄向整个世界,特色的也是世界的。不是不考虑必要的保护,而是不能为了小而全而保护,在保护的时候,也应该有世界性的眼光,也因该知道,保护是暂时的。

另一种目光短浅表现为:资本主义大举入侵,末日就要来了。可是,稍微变换一个角度来想,是入侵,还是被吸纳?可口可乐来了,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为中国制造了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了一种美好的商品,为中国财政能够提供了税收。即使总公司赚去了利润,但这些利润只是象征性的,只有极少一部分被消费,其余的还是投资,只要中国市场环境好,这些赚取的利润又作为投资给中国。这样,只要中国稳定发展,有好的市场经济法治制度保障,实际上几乎并没有资金流出去,虽然名义上是外企,其实和中国的企业没什么区别,除了可能的更先进技术和管理更能推动社会进步以外。今天,一个跨国集团赢得的利益是世界性的,不仅属于某一个国家,甚至其总公司在哪一个国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投资哪里受益。因此,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一激动高喊抵制可口可乐时,应该想一想,你到底是在抵制谁?

另一方面表现为"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是"xx一定不会让我们强大"。问题是,人家不想让你的哪方面强大?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推销阶级斗争的疯子的强大,但是,也没有一个傻瓜试图阻碍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繁荣的中国的成长,因为这对谁都有好处。再说,何必在乎人家想不想让你怎样呢?为了自己人民的幸福,该怎样做就怎样做,难道别人一说你搞市场经济好,你就立即变为计划经济?这种先假想富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然后富人说东好,就故意往西去的心态是最猥琐的了。

国家小农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狭隘的却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经常会变着花样招摇过市,试图阻碍中国改革开放。无论他们打着什么样的旗号,民族主义也好,关心弱势群体也好,我们都应该警惕。新世纪中国思想意识方面最需要的,仍然是开放的心态。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褴褛吗?

坐在街边的孩子。今天为大家刊发一组拍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了江苏南部、上海一带的社会面貌,摆拍痕迹较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带孩子讨钱、讨食物的乞丐。清末民初处于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战乱时有发生,民生日益凋敝。我们在照片中能看到,所有人都在辛苦谋生,其中多位被拍摄对象衣衫褴褛。

上海的独轮车夫。身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裳、脚蹬草鞋,这是旧社会典型的底层劳动者形象。独轮车就是他的谋生工具,既可运送货物,也能当“出租车”送人,此时,他正在等待主顾上门。辛辛苦苦一整天的收入,可能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饭。

街头代写文书的先生。旧社会识字率很低,一个村庄、一条胡同里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粗通文墨。大家写家书、写借条、写诉状、写婚约等等,就需要找人代笔。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有些识字的人就在街头摆摊代笔,赚几个铜板。随着入学率的提高,代笔这个职业就消失了。

一位妇女正在编织麻绳。家里需要用麻绳了,一般不会去街上买,而是自己动手编织。这位妇女操作一台简易的工具,用黄麻等材料慢慢拧成一条绳。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仍然会用到绳子,但随着技术进步,已经不必手工制作了。

妇女整理丝线准备织布。就像麻绳自产自用一样,家里做衣服、做床单被褥所需要的布料,也常常自己制作。这种情况是小农经济的常态。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掌握纺织技巧,她们精通从纺线到织布,再到缝制成品的全部流程。

你认为家里种田,养家畜的小农模式现在怎么样?有前景吗?

一个农民在乡村里边种地种田有饲养牲畜,那这样的事情合不合适呢?是这样的情况呢,没有所谓合不合适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事情自身愿不愿吧。终究这样的事情挣钱是不容易的,众所周知。假如说在乡村里边土地资源多的是状况下,一个人栽种又必须一定的成本费,用不上大型机器,

那自己一个人根本就太忙。其实针对这样的事情看来,我个人觉得不是很适合,假如在乡村里边应用不上大型机器去栽种,那这样的事情下一个人栽种的面积是比较有限的,例如你能够一个人栽种10亩,可是你一个人总不可以忙里忙外种20亩吧。假如说个人栽种的情形的情况下,一个人栽种种过五六亩已经是十分费劲的。假如栽种10亩的情形的情况下,那相对而言是栽种许多的。

因此根本就太忙就不要说养牲畜了。伴随着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也就力不居心了!栽种的土地资源也慢慢减少了,猪、鸡等也不饲养或者是少养了,如今除种几亩地之外,便是用心去养好我的两边繁育母了。村里人我认为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种田饲养再正常不过了。别人只种田不养牲畜的,当然有人家的干得好,有人家的念头。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一个村里人,你种田之搞些饲养很好!除开提升些收益之外,还能解决栽种造成的秸杆,

也可以为田里提升有机肥,节省有机肥钱,可谓是一举几得呢!这也是纯天然回归平静正常的的乡村生活形态。解放以后,在我国种植合作社的国内农户支撑着我国经济基本建设,还能自力更生。虽不富裕,则是全员往上,互相扶持,欣欣向荣的公民意识时期。现一去不复返矣!如今国家富强了,村里人生活品质也提高了,可是阶层真情没有了。日常生活却多了躁动不安工作压力。村里人憧憬哪里。

实拍各种生活美食图片欣赏

实拍生活中各种美食,让美食的独特记忆保留在相册里,偶尔翻看起曾经实拍过的美食,不禁让人觉得幸福。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生活美食实拍图片,供大家欣赏!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大全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1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2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3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4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5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6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7

实拍生活美食图片_各种美食实拍图片8

猜你感兴趣:

1. 美食摄影作品

2. 西餐美食摄影图片

3. 关于美食的摄影作品

4. 美食摄影图

5. 美食的摄影作品

求一组内容为农村老年人的照片

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在农村的实施

郭孟谦(共青团中央青农部)

【内容摘要】农民养老保障需要关注,目前最为可行和最为迫切的是要建立一种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它要求政府履行保障贫困农民的养老义务,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农民养老设立最后一道安全线。

【关键词】农民养老保障 社会救济养老制度

我国农村居民有8.7亿,他们的养老问题非常重要和迫切。但由于理论界、政界在此问题上的意见不一以及存在现实困难等,农民养老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家庭养老出现了滑坡,土地保障功能急剧衰减,合作医疗被冲毁,社会养老保险总体上停滞和倒退。农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这需要农民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即坚持和鼓励家庭养老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要求与农民有劳动关系的法人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政府履行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生存权利的职能。其中,政府履行保障年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存权利尤为重要,是一切养老的基础。为此,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最基础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不论农民有无子女,只要进入老年期且生活困难,就有获得国家救济、安享晚年的权利,政府就要履行向其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这就是社会救济养老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救济养老制度

1、农民实现公民宪定权利需要社会救济养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宪法对公民物质帮助权的规定。占总人口70%的农民是中国公民的大多数,当然也拥有宪定的物质帮助权。但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不是社会保障的对象,只能依靠自己和家庭解决养老问题。自1949年以来,“这种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制度延续了43年。”【1】1991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第一次将农民最为关心的老年保障问题纳入了国家考虑范围,体现了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个文件没有法律强制性和普遍性,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农民的宪定权利仍无法实现。

宪定权利需要转变为现实权利,也就是说,必须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物质帮助权变为公民现实可行的权利,使公民与相应的行政机关之间形成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要求物质给付、请求帮助是公民的权利;相反,进行物质给付、提供法定帮助则是相关行政机关的义务。如果相关的行政机关不能或拒绝履行这一法定的义务,则公民可以寻求行政和法律救济。因此,农民宪定的物质帮助权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帮助权就需要明确、可行的法律制度。社会救济养老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法律制度。它通过肯定、明确的规范,要求国家和政府从实现最基本的人权角度出发,无偿救济帮助年老困难的农民,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为农民养老保障建立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

2、社会救济养老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平是我们追逐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然而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现实的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并没有体现这一目标,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上更是如此。从1952年到1990年,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剩余积累额总计为11,594.14亿元,平均每年300亿元,其中75.1%来自剪刀差。“工业化带来的收益几乎为城市居民所垄断……在国家对农业的支出中,只有很少数额用于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并没有承担责任,这对于农民显然是不公平的。”【2】(P73)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原有的二元结构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被强化,在保障问题上更是出现了倒退。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有所加强。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977亿元,农村126亿元,人均相差近30倍。

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不公加大就容易产生社会积怨和矛盾,引起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社会问题大于经济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即使有一天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也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因为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缺点,需要政府纠正其偏颇。多建立一些保证公平的社会制度,如包含社会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消除或减少社会不公,保持和促进社会稳定。

目前,国际上尚无大范围解决无劳动关系和固定收入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成熟经验。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我们可以分阶段分职业逐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且有一个底线应当设立并保证,这就是任何社会成员的最低生存、生活保障不能忽视。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就是要为农民养老设置最后一道安全网,这是防止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减震器。

3、社会救济养老制度是政府完善和履行职能的需要

现代政府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活动的范围是由社会公共需要所决定的,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面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共同需要,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需要。正如国际劳工局明确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这个国家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2】(P15)。

作为社会公共需要,社会保障不一定会自动转化为公共产品,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只有那些进入了政府供给程序的社会公共需要才会转化为政府公共服务,也就是说,社会公共需要只有在被立法机构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并且交由行政机关执行、由司法机关司法的情况下,才会成为公共服务。”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社会法,认为国家应通过立法干预经济,从而在经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公法与私法相互交错,形成作为中间领域的社会法。可以说,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法律体系的重要法律渊源,是现代政府的一项法定职责。而在我国整个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没有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更是容易将公共财政的危机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是政府的缺位,是法律的缺失。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尤其必要。

二、社会救济养老制度是符合中国现实发展阶段的可行选择

1、符合社会保障历史发展规律和改革取向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有先有后,循序渐进的。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救济制度。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它是传统慈善事业的延续,尚未将救济视为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社会保障法的真正诞生应当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保险法》。它“使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零星的一些社会救济措施发展成为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从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为一种公民权利;从统治阶级的安民术发展成为国家的社会责任。”【2】(P49)此后尽管社会保险逐步取代了社会救济的主体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救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保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界,战前呈现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此消彼长的特点,而战后阶段的主要特点则是既分工又合作。”【2】(P307)

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中国农村迫切需要社会保障而很难很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的今天,只能按照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的实际,先易后难,先选择急需的再选择其他的,一步一个脚印建设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可以说既是最需要的,也是最容易的。如果连最容易的都不能建立起来,怎么谈论其他?今后即使建立起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养老仍可作为最后的防线。

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也符合社会保障的改革取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危机”,由于福利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多,待遇标准太高,过分慷慨,人们不劳动也能保证像样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失业补助金给付期长,标准高,使失业者的收入与在业者的收入差不多,失业者不愿意从事新工作。”【2】(P64)高保障、高福利保护了一批懒汉,大大牺牲了效率,也有损社会公平。因此,各国对社会保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着力进行改革。社会保障不是越高越好,必须适度。在目前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庞大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最低水平社会救济养老。

2、在中国有着坚实的基础

抚恤孤老残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官办、民办慈善机构承担抚恤孤老残疾的任务。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注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着力发展生产,并通过发放救济粮、减免农业税、以工代赈等救助农民。这些都为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其中,“五保户”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保户”制度产生于1956年,完善于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改革于1994年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五保户”制度对于老人而言,是指对农村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94年,全国符合“五保”条件的对象有286万户,308万多人。1998年,有282.8万人享受/五保0待遇。由于国家将/五保户0制度定位于农村集体福利事业,而现在其依赖的经济基础——集体经济在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开始瓦解,所以“五保户”制度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不仅覆盖面有限,而且在许多地方实行得都很艰难,但这一制度给建立社会救济养老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和坚实基础。

目前,部分地区试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为社会救济养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316.17万人获得了最低保障,占农业人口的0.34%。2000年一些地区实施费改税后,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除“五保户”之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据《人民日报》2003年2月11日报道,现在,“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404万人享受了农村‘低保’”。

3、符合当前农村实际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3】法律取决于现实。首先,社会救济养老制度适应了统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打破农村与城镇隔离的天然本性。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实现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社会养老就要统一起来。现在能够统一建立起来的社会养老制度就是社会救济养老。把这个基础制度做好,就等于为农民建立了一种最低的安全保障。今后可以适时与城市的救济养老接轨,形成全国统一的最低安全网。

其次,社会救济养老制度符合目前中国整体经济状况。就目前中国的整体经济条件而言,很难承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项目。从各级政府财政状况看,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不错,但许多地、市和县级财政困难很大,绝大多数乡村财政更是困难重重,有的债务缠身。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能从低水平的社会救济开始。

最后,社会救济养老制度符合中国农村阶层化的现实。农民内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分化,开始形成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有人将其划分为三个阶层:主导阶层(包括母体阶层、单纯农业劳动者、兼业农、城市农民工、农村文化技术人员、乡镇企业工人)、领导阶层(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农村乡务管理者)、依附阶层(包括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和其他)。解决大规模人口养老保障的现实办法就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即用统一的社会救济养老兜底解决以母体阶层和兼业农为主的养老保障问题,分类推进其他养老项目。

三、社会救济养老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济养老是把传统的社会救济运用于养老领域的一种实践,目标是:克服贫困和无助,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指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病有所医指拥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1、原则

社会救济养老属于社会救济的延伸和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养老,兼有社会救济与社会养老的优势。其原则是:(1)反贫困和反无助原则。通过社会救济,帮助贫困、无助的老人安度晚年,消灭老年农民的绝对贫困和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2)积极救济原则。社会救济养老不是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恩赐、施舍和怜悯,而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农民拥有的天赋人权。(3)生存权原则。一方面国家提供的救济养老是保障生存权水平的救济;另一方面,每个农民在年老不能维持生存时,即可申请成为救济养老对象。

2、主要项目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解决年老农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问题。最低生活水平,从绝对意义上说是指保证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居住条件,目标是不能使救济对象冻饿而死;从相对意义上来说,就是享有当地生产力水平下相对数量最少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从目前中国的现实考虑,救济的标准只能是广覆盖、低水平。

(2)老人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农村老人而言,疾病与贫困是一对难以分开的恶魔,只要摊上一个,另一个就会接踵而来。因此,建立面向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也是解决养老的重要部分。医疗救助主要是解决救济对象的基本医疗和大病治疗。

3、对象的确定

社会救济养老的对象是农村的贫困者。具体量化标准可以用下面两个尺度:(1)年龄:60岁以上;(2)经济收入水平:“绝对贫困线+当地农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系数”以下。系数可以分3~6个层次,比如东部高一点,西部低一点,中部为中间值,南北可以再分两类。

救济养老对象的条件应随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1)经济收入须是基于绝对贫困线之上的综合指数,需涵盖一定指标。比如,须包括地方“人均国民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若干项固定的指标。(2)中央可以分不同区域定期调研、发布指导性条件标准,同时规定统一的救济养老条件下限。目前可以绝对贫困或较低的相对贫困标准作为条件的强制基准,地方政府也可制订更宽泛的条件。(3)以乡、村社区组织为基础,建立调查监督体系,规范贫困调查与监测制度,以动态的方式监测农民的生活状况。这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基础,也是制定农村社会政策的基础。

4、救济标准和资金来源

社会救济养老的救济标准就是:绝对贫困线+地方农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系数+农民人均医疗费-本人年收入。中央政府只负责“绝对贫困线+农民人均医疗费-本人年收入”部分,地方负责“当地农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系数”部分。

资金是关键。1999年全国农村共有社会救济对象4,750.4万人,如果按照1,000元/人,则需要470亿元/年。这些资金如何筹得呢?(1)救济养老金在东部及发达地区可以由中央、省级、县市级财政共同承担。中西部以及贫困地区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完全负担。(2)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由中央统一分配使用。这是现代国家的通行做法。目前,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中,至少有132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同时,征收社会保障税,将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和稳定,从而排除了征收、使用、管理中的随意性,使社会保障金有了保障,更能体现公平和社会互助。(3)发行国债和福利彩票,以期通过年轻一代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解决目前的困难。(4)允许农民以土地换社会保障,减少社会救济养老对象。

【参考文献】

【1】刘翠宵.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1,(6):68.

【2】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1.

OK,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海象百科知识网每天更新各类百科知识问答,海象百科提供精准知识问答,行业知识问答,各种百科小知识解答,以及生活常识问答。学知识,必须海象百科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